国产精品偷一区二区在线播放|亚洲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免费|久久精品无码日韩一区二区Aⅴ|精品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筆尖上的濟寧丨歷史悠久的永通閘

2024-07-28 來源:感知山東網(wǎng) 人氣:

  在齊魯大地的魯西南,有一座美麗富饒的城市--濟寧市。在其城西約25里的地方,有一個美麗富饒的村莊--永通閘。馳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就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自北向南貫穿而過。如果把濟寧比作京杭運河上的一塊碩大的扇貝,那么,永通閘就是這塊扇貝所孕育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這個美麗的小村莊,發(fā)展到如今人口已達3000多人。老運河與其支流西河子在村子的正中央,垂直交叉成丁字形,將這個自然村一分為三,而劃分為三個行政村即:永東村、永南村和永北村。她何止是美麗富饒,她那悠久的歷史所積淀的文化底蘊,使得她更顯著深沉的內(nèi)涵和穩(wěn)重的氣質(zhì)。她的前世今生,與大運河的開通和其所在的城市的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不可割舍。講到她就必然地要先敘述濟寧及京杭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和輝煌的歷史。否則,就說不清永通閘的歷史和她風姿卓越的美麗容貌來。因為,她是濟寧州的子民和大運河的兒女。

  一、社會歷史背景及濟寧的由來

  據(jù)明萬歷年間(萬歷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其時間為1573--1620年)《兗州府志》載:“濟州,古任國,秦為東郡地。漢置任城縣,屬東平國?!标P(guān)于這一記載在李白《兗州任城縣廳壁記》有所體現(xiàn):風姓之后,國為任城,蓋秦之古縣也。在《禹貢》則南徐之分,當周成乃東魯之邦......隨開皇三年,廢高平郡,移任城于舊居。可見,先秦時代,濟州子民是風姓的后裔,其國叫任城。又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東漢元和元年(公元84年)任城屬于東平國管轄,治任城。到了北魏孝文帝神龜年間(518年)改置任城郡,治任城。隋開皇三年(583年)廢任城郡,開皇十六年(596年)廢高平郡,任城隸屬兗州。隋唐后,到了五代后周廣順二年(952年),始置濟州,治巨野。

  到了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濟寧府,治任城,至此,濟寧始為區(qū)名。

  至元十六年(1275年)濟寧府升濟寧路,治巨野。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又降為州,治任城。

  到了清雍乾時期(1724年--1776年)濟寧州上升為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濟寧縣)。

  二、大運河的開鑿拉開了濟寧和永通閘故事的帷幕

  縱觀濟寧的歷史和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又是與京杭運河的開通、漕運的發(fā)展是血肉相連的。京杭運河的開鑿分兩個時期即隋代和元代,而后歷朝歷代都給以充分的重視和維護。

  隋代的運河是隋煬帝楊廣于大業(yè)六年(605年)開鑿的。先開挖通濟渠即西自洛陽,東至盱眙于淮河。大業(yè)四年(608年)開挖永濟渠即北自涿州,南至黃河。

  淮河以南至淮安為邗溝,是春秋吳王夫差為與齊國爭奪中原霸主而開鑿的。其路線是沿邗溝進入淮河,由淮河入古泗水運道(由泗水泉林經(jīng)徐州至邳州,而后由連云港附近如海),一路北上,在萊蕪打敗齊國。

  而后是自淮安至杭州的江南運河。

  到了元朝,由于政治中心北上東移至大都,京畿地區(qū)所需給養(yǎng)亦需要東移,取直隋代運河勢在必行。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朝廷任命兵部尚書李奧魯赤主持開挖了由濟寧至須城(今梁山小安山鎮(zhèn))的濟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7年),即濟州河開挖后的六年,朝廷又任命協(xié)理馬之貞主持開挖由東平至臨清的會通河;三年后,又任命水利專家郭守敬主持開挖了北京至天津的北運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北起北京積水潭南至杭州,全程1816公里的京杭運河全線貫通。

  元運河建成后,通航45年。1344年黃河在曹縣白茅堤決口,使得濟寧、菏澤間的大片土地被淹,河道淤塞,為明代治理運河埋下了伏筆。那么濟寧和永通閘的故事也將拉開帷幕。

  三、明代運河的治理引出永通閘的登場

  濟寧地處京杭運河的中段,地勢最高,萬一不通,全線受阻。因此,歷史上往往稱之為“咽喉”“要沖”,元代直至明清兩朝將其設置為州、府、路;乃至平行的管理河道的總督衙門和衛(wèi)所之類的軍戶編制。

  濟寧轄區(qū)的南旺最高,被稱之為“水脊”。據(jù)《明史.河渠志》記載:“南旺,北至臨清三百里,地降九十尺,南至鎮(zhèn)口三百九十里,地降百十有六尺;自分水龍王廟至天井閘(濟寧市區(qū)內(nèi))九十里,水高三丈有奇?!泵饔罉纺觊g,濟寧段運河已不能通航。永樂八年(1410年),濟寧地方官潘淑正上奏朝廷請求疏浚會通河:“會通河四百五十里至淤塞三分之一,漫而通之,非唯山東之民轉(zhuǎn)運之勞,實國家無窮之利?!钡诙瓿⒚げ可袝味Y負責河工,征調(diào)民工165000人疏浚會通河,并采納白英的建議于同年八月份,在汶上北的大汶河上修筑戴村壩,將大汶河的水通過小汶河,導入茂都淀即南旺湖,建成南旺水利樞紐,形成“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通航局面。至此以后,“漕運大通,帆桅連檣而下,舟艦魚貫而行”。

  宋禮同時還完成了另一偉大工程,即引黃濟運工程。在開封附近的封丘金龍口修溢流壩,使黃河水引入菏澤雙河口分兩路:一路向北經(jīng)鄆城紅船口在梁山的張秋入運河;一路向東經(jīng)巨野、嘉祥至本文所記述的永通閘(當時叫耐牢坡),轉(zhuǎn)而南流入牛頭河(即永通閘至南旺的一段運河)。永通閘的歷史至此可露出端倪,直至追溯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朝大將徐達自應天府即南京沿河北上至濟寧與另一大將常遇春會師于濟寧而開耐牢坡,距今已655年。

  在此之前,徐達于元至正十七年冬(1367年)北征,先派一偏將搶占東平,在安山一帶繳獲元軍150只兵船,順河而下將船只集中于草橋口。徐達隨后進軍至魚臺谷亭擱淺,這才有了開挖、疏浚耐牢坡并沿當時的黃河支流西進攻占了開封,耐牢坡功不可沒,并在今后的漕運中發(fā)揮了歷史性的作用。

  這一年(永樂八年即1410年),宋禮還將元代梁山境內(nèi)袁口至東平境內(nèi)沙灣運河東移20里,在安山洼圍成第一個“水柜”;在濟寧城內(nèi)挖出越河,建成上下兩新閘;在汶河與泗河上分別又修建罡城和金口壩,引汶水、泗水、洸河、府河入濟寧濟運。汶水引入洸河、府河在濟寧城西北匯集進入馬場湖,形成第二個“水柜”。還有蜀山湖、南旺湖、馬踏湖總稱北五湖,他們都是“水柜”,旱時放水濟運;澇時蓄水。那么,永通閘,就坐落在老運河堤上,并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修建節(jié)制閘。有萬歷濟寧圖可知,當時,永通閘分上下閘,應該起到通航和調(diào)節(jié)馬場湖水的作用。記述到此,筆者又想起了永通閘的西河子。小時候,認為它是一條河,可能是為灌溉運河西的農(nóng)田而開挖的,不知道它的頭尾;以后多方求證也沒個所以然?,F(xiàn)可肯定的認為,它是宋禮自菏澤雙河口--曹縣--嘉祥--耐牢坡(永通閘)的一個引水河,是把黃河的水由開封經(jīng)此水道注入運河的小運河,以利舟楫通航。

  四、元、明、清三朝運河河道的治理與漕運所演繹的村莊

  運河的開通主要是保障京城的給養(yǎng)所需,這就要對河道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保證漕運的正常營運,就要設置相應的中央和地方衙署。元代治河工程有中央“都水監(jiān)”總其事,同時兼管河道上的運輸,其下屬機構(gòu)為“漕運司”,其治所在濟寧的魯橋鎮(zhèn)。元至正八年(1348年),濟寧立濟寧行鄆城都水監(jiān),九年,又設山東河南都水監(jiān)。

  明朝初年,裁撤了“都水監(jiān)”,治河職責劃歸“工部”管轄,兼管漕運。明永樂九年(1411年),“河道總督”由工部尚書宋禮擔任,設“總督河道部院署”。由于這些衙署的官員貪腐,至清雍正七年(1729年),把治河??顒潛芙o“河道總督”直接掌握,用來管理河道,發(fā)展水利,保持漕運的暢通。

  雍正一朝,把清初在濟寧的“河道總署”分設三員:

  (1)“直錄河道”,管轄山東境界以北河段及永定河等。

  (2)“河南山東河道總督”,管轄山東境內(nèi)運河河段及河南境內(nèi)黃河河段。

  (3)江南河段的河務,由“漕運總督”兼管

  “河道總督”與“漕運總督”轄下都領(lǐng)有一支治理河道的軍隊,分別為“河標”、“漕標”。標下設“營”,“營”下設“汛”,“汛”由“千總”、和“把總”帶兵駐守在重要的沿河集鎮(zhèn)。

  在濟寧的“河道總督”及其下屬各級機構(gòu)還有:“河標中軍副將署”、“運河道署”、“運河同知理事廳”、“運河營守備署”、“左將參軍署”等。正因為有這么多的衙署和駐軍,沿襲明衛(wèi)所制,這些駐軍布防于濟寧城周邊,故而形成了以軍隊駐防名字的村莊。如汪、胡、劉、唐、姜營等。在這些村莊中,永通閘雄據(jù)于運河崖之上,與其他馬場湖中的村莊形成了拱衛(wèi)之勢。居高臨下,煙波浩渺的湖面和島嶼似的村莊盡收眼底,好不愜意。

  五、湖光云影的永通閘美景如畫

  上文記述到,永通閘的原始名字叫耐牢坡,就這遠古洪荒的名字,就可想像她的遙遠和古老。明萬歷年間建閘距今已有655年的歷史,那么自耐牢坡生息的原住民推測也該在上千年以上了吧。

  世事滄桑,歷史的發(fā)展如同一輻巨大的車輪,不停地前進,裹挾著人類社會也不停的變換和不可預見的發(fā)展(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問題)。又有誰能想到,歷史的大潮如疾風暴雨似的將記憶中和想象的一切,沖擊的蕩然無存。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礦山的開采,城鎮(zhèn)化的模式,轉(zhuǎn)化為大拆大建,合村并居由傳統(tǒng)的古村落變化為現(xiàn)代社區(qū),永通閘亦在其中。2015年開始動遷,2021年上房。永通閘和其他八九個村合并為胡營社區(qū),離原址約有16華里吧!社區(qū)多了些城鎮(zhèn)化,少了煙火氣。

  六七十年代的村落,雖然經(jīng)濟貧窮,但那時的一切都那么樸實。村落依河而建,河堤是那么的高,從二灘到河堤面,約有十幾米的樣子;河面寬闊,兩岸距離至少在200米以上,東西兩岸人影綽綽,人們相互打個招呼,其聲音也是隱隱約約的。河水清清,映照著藍天白云。那會兒,云彩顯得特別美麗,也容易識別,如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這樣的云都特別美麗,一般不會有雨雪;而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就不同了,它們是雨雪天氣的象征?,F(xiàn)在哪還有這么多花樣,灰蒙蒙的天氣多于晴天,更不要說雨后彩虹了。

  雨后初霽的天空,可謂空明澄澈,如若站在高高的大堤上向東部山區(qū)瞭望,幾乎都可看到百里外的鄒城的嶧山;相反,如看到嶧山頂上云霧繚繞,如人帶帽一樣,那是濟寧地區(qū)要下雨了。農(nóng)諺講:長蟲過路狗吃草,嶧山帶帽跑不了,就是說的這種現(xiàn)象。那時雨水較多,除了運河可接納一部分水外,村里挖了些溝渠和大坑,我們小孩子就是先從這些坑渠學會游泳的。

  從前,村莊也不擁擠,天高地闊,活動期間非常舒服。放眼望去,方圓40里的馬場湖早已是米糧倉了。麥浪或稻浪滾滾,黃昏時分,又見炊煙和暮靄,那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美麗鄉(xiāng)村圖畫。

  永通閘的美好,哪是筆者的淺識所能描繪窮盡的。想說三天也說不完,想要表達的意思而有時候又表達不出,只能借助古代先賢了。明末崇禎時代兵部尚書徐標,安居人,衣錦還鄉(xiāng)時,寫下《安居西湖記》,為我們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春天來了:那是沙暖草新,水融魚躍;鷗鷺音音,婉轉(zhuǎn)唱和。夏天來了:則是綠柳鋪茵,涼水近浦,扣弦者喧焉如市。秋天來了:白露橫空,紅蓼接岸。蒹葭中,征雁一聲;菰浦里,鐵笛三弄。冬天是元霜凜冽,宿鳥驚寒。深雪彌漫,蓑翁獨釣,景雖瀟颯,而隱隱魚磯,淡淡炊煙,亦發(fā)山陰之興。

  如臨其境,比洞庭湖之景有過之而無不及。也會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麟游泳;岸芷汀蘭,郁郁蔥蔥。

  試想,在這湖光云影,碧波蕩漾,林蔭蓊郁的環(huán)抱中,那漂著的村莊不就是人間仙境嗎?

  六、物華天寶造就了永通閘的人杰地靈

  觀物華而知地靈;觀地靈而知人杰。這不是唯心論,它恰恰是唯物的,物質(zhì)決定意識。好的環(huán)境有利于人類的成長,也有利于人類的自我約束和有意識的發(fā)展。江南水秀出才子佳人;北方大漠黃沙,則歷練出雄渾粗狂的性格。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這樣的詩句:洵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有曲調(diào)先有情。就是一樣的道理。

  如借用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詩句再恰當不過了,演繹一下:任城故郡,濟州新府,映對河漢,地接齊魯。襟微湖而依泰岳,控運河之要沖,引汶水而成舟楫。物華天寶,龍光輝四時之氣;人杰地靈,李白下任城之榻??梢哉f,雄州霧列,俊才星馳。據(jù)史料統(tǒng)計明清兩朝,濟寧籍進士多達359人,更不要說,孔孟儒學對后世的影響了。文化的氛圍勢必影響永通閘生息的父老鄉(xiāng)親,薪火相傳,對教育的重視,早已是一種文化基因根植于人們的心中。這里女慕貞潔,男效才良;親戚故舊,老少宜量??梢娒耧L之淳樸,文明之教養(yǎng)。解放前后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永通閘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輸送了一大批社會主義建設者。具有大專學歷以上的達150余人,其中清華大學2人;科級以上干部近百人;尉校軍官亦有30余名。作為一個世代務農(nóng)的村莊,這是了不起的。

  文脈興,則國運興、則村運興。永通閘啊!你是一個古老的村莊,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村莊。在綿長的歷史長河中,你也同滋養(yǎng)你的古老運河一樣,融南北文化,會八方賓客。你見多識廣,具有包容多源性的優(yōu)秀品格。你具有揚棄精神,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你深受儒學思想的影響,注重文教,熱愛這片故土,一代一代的建設這片故土,才有今天的輝煌。在今后的歷史長河中,衷心地祝愿你將好的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也相信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和理由,在新的世代,將新村建設好,將后代培養(yǎng)好,使我們的永通閘煥發(fā)出更大的活力,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貢獻。


編輯:王志仠

審核:鐘德旺

1、凡本網(wǎng)專稿均屬于感知山東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及感知山東網(wǎng)的作者姓名。

2、本網(wǎng)注明“來源:×××(非感知山東網(wǎng))”的信息,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nèi)容涉及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后盡快處理。

3、因使用感知山東網(wǎng)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quán)或知識產(chǎn)權(quán)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感知山東網(wǎng)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4、一切網(wǎng)民在進入感知山東網(wǎng)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jīng)仔細閱讀過《網(wǎng)站聲明》并完全同意。